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

10405小三仁第一週週誌


親愛的家長,您好: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5/09/04
    本週分享洪蘭《不讓孩子「成年」,只會累死父母》,文章中提到,人人都有控制自己週遭環境的想望,就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會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!「主控力」是個強烈的動機,驅使孩子去探索。如果什麼都是別人安排好了,自己不需用大腦,只要跟著做就好的話,孩子會很快失去動機,變成叫一下,動一下的木頭人。而“成年”是件大事,孩子並不會長大就自然變成大人,他需要教導與角色模範,學習如何「轉大人」
   祈與爸爸媽媽共勉之,希望孩子在我們一次次的適時「放手」中茁壯;偶有錯誤,也能經由師長的引導,知道自己的錯處而改正!這樣的學習,相信更能淬礪出孩子勇於面對並為自己負責的精神~
   喜樂自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小三仁導師 英如 敬上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 不讓孩子「成年」,只會累死父母   洪蘭 / 天下雜誌

   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,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,遇事則推,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,「我不想學」,令他大搖其頭。   
   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,還沒有正式工作,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、跟同事合不來,動不動就辭職,說「此處不留爺,自有留爺處,處處不留爺,爺爺家中住」,也令他煩惱不已,完全是張岱在《自道小康》中所說的「功名耶,落空;富貴耶,如夢;鋤頭耶,太重;忠臣耶,怕痛;之人耶,有用沒用」。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、手不能提、企業界不能用,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麼?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?
 最近有研究指出現在幼稚園教得太早,在孩子大腦還未發育好之前,教以
前一年級才學的東西,使學習變成挫折。的確,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變成壓力,既然是壓力,當然不會主動去做,逼急了,孩子會採取逃避的態度,就像大人碰到壓力會逃避到酒精中,孩子碰到壓力便逃避到電玩中,恐懼學習的孩子就愈來愈多了。
    尼采曾經寫過一篇論文談主控力(the will to power),其實,人都想控制他的環境,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。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,他只要頭一動,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,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,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;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,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,只是沒有感應器,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,但是走馬燈仍會動,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。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,不會去動他的頭,也不會笑。
   因此主控力是個強烈的動機,驅使孩子去探索。如果什麼都是別人安排好了,自己不需用大腦,只要跟著做就好的話,孩子會很快失去動機,變成叫一下,動一下的木頭人。我們看到凡是注重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的國家,如日本、韓國,都有很多啃老族的青年,對人生不抱希望,也沒有自主謀生的動機。
     孩子並不會長大就自然變成大人,他需要教導與角色模範,如果每天把孩子關在補習班,他是沒有機會學習這些的。上週我去台東的太麻里,發現香蘭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課後會去一間中間可以升火的小木屋,是部落提供男孩們談心的地方。在那裡,孩子透過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範,學習如何做大人。
   「成年」在所有動物中都是大事,遲遲不讓孩子「成年」只會累死父母。目前的教育好像愈來愈符合時代的需求,我們該認真審慎的去思考,為什我們的教育會製造出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大學生呢?


10404小三仁暑四週週誌


親愛的家長,您好: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5/08/28
    怎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?早稻田大學校長白井克彥建議,父母可用「發球策略」──多問孩子「為什麼」,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背後的原理,這樣他獲得的往往遠超過答案本身。讓孩子自己「想學」,是啟動這個內在動機的第一步。縱使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不盡相同,但透過一些在家可以實行的策略,就能幫助孩子培養自學的能力。本週分享親子天下四個引導的方法,與爸爸媽媽們交流。感恩您~
   














在家養成自學力 6大祕笈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陳念怡


    「我的兒子很聰明,但就是不肯主動拿起書來讀,怎麼辦?」許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不肯主動學習。其實,孩子缺乏自學力的原因有很多種,除了沒人教他怎麼做之外,主要都和學習動機有關。想要從根本上強化孩子的自學力,必須從生活面著手:
要素一:自主、自律的生活節奏
穩定的家庭生活,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。除了攝取均衡早餐、多運動、盡情的玩之外,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以及固定的讀書時間。找出適合的學習節奏,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,一回到家就寫?還是等吃完晚餐?一旦自我決定的程度愈高,動機也就愈能內化。此外,只要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儘量由他獨立完成。藉由賦予責任和義務,例如:整理自己書包、打掃自己房間、準備明天上學該帶物品、或幫忙做家事等,讓孩子對生活和行為有更多主導權,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。
要素二:建構支持性的學習氣氛
    在環境安排上,要考量讓孩子能不受干擾的學習。參考工具等,應該放在隨手可取得的地方。只要遇到不懂的字彙或問題,教孩子先利用周遭的工具書找解答,如果在辭典裡找不到解答,就試用別種方法,例如查百科全書或上網找答案,父母只在必要時提供協助。將辭典裡查過的頁面貼上標籤,隨著查閱的次數增加,辭典貼滿了標籤,孩子也目睹了自己的成長。這種下工夫解決問題所得到的滿足感,會深深的留在記憶裡,要比大人直接給答案來得持久。
要素三:打造成功經驗,現學現賣
     成功的經驗幫助孩子增強自信,激發學習動力。找出孩子的長處,加以強化,讓孩子體驗「我做到了!」的喜悅。如果能把所學的成果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,也是一種強化的方式。例如,寫文章投稿,體驗學習所帶來的實際成果。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的,學習起來會更有自信。
要素四:啟動好奇心,分享美好的經驗
    嘗試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物著手。除了課本外,生活中到處都是學習的觸媒,可以和學校教的東西相互呼應。例如:在家幫忙分東西的過程,可以學到除法和分母運算;坐火車的時候,打開地圖,熟悉相關地理位置。甚至,將孩子期待的年度家族旅行交由他負責執行,舉凡旅遊地點、上網訂票等,藉此訓練孩子蒐集資料、選擇使用學習工具的能力。偶爾讓孩子充當父母的老師,更能提高他的學習興趣。

10403小三仁暑三週週誌



親愛的家長,您好: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5/08/21
    培養孩子的恭敬心,從生活細節處著手!配合中心德目「孝親尊師」的宣導,亦再次加強引導孩子生活上的禮貌。與孩子分享真正的孝順,不用等到長大以後的物質供養,「當下」的每一刻,真誠的應答,認真做好自己分內的事,就是體貼親心的最佳表現!
    煩請家長協助勾選,孩子本週在家的表現情形,謝謝您~
  1.能馬上回答父母的問話,對應:「好,知道了。」「好,馬上來。」
  2.吃飯用餐前,會主動開口招呼「請先用!」
  3.放學進家門,能主動告知:「我回來了!」
  4.睡前道晚安:「爸爸媽媽,晚安!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0402小三仁暑二週週誌


親愛的家長,您好: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2015/08/14
 本週分享「聰明的時間教養——從速度到態度」一文,文章中提到做好時間
管理,不只是為了加快速度、提高效率,而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,為了「更幸福」!要抒解時間不夠用的壓力,關鍵字,不是「更快」或更有「效率」,而是用「合適」的速度,做「重要」的事。學習把時間、專注力投注在這些重要的事情上,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,其實也就是找到心中的羅盤。
 期勉同學,身體力行本週推動的生活教育:要“忙中有序”,不要“緊張兮
兮”,及早開始寫功業,寫的時候要動腦筋,不拖拉不心急,一項一項完成,心也就一點一點覺得輕鬆囉~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小三仁導師 英如 敬上


















聰明的時間教養 從速度到態度     親子天下雜誌32  作者:許芳菊


       「我遇到很多媽媽,白天要上班,晚上還要盯著孩子寫作業,到十一點孩子功課還沒寫完,媽媽就崩潰了……」坐在笛飛兒EQ教室裡,講師楊鈺瑩談起這些年來,她所觀察到的父母處境。現在的爸媽一方面要搞定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的孩子,一方面還要對抗無所不在的手機、電視、電玩、網路……蠶食鯨吞孩子的注意力與時間。面對雙重壓力的父母,除了整天盯緊孩子進度、嘮叨、提醒外,幾乎不知道該怎麼辦。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?時間管理是可以學習的嗎?愈來愈多專家指出,在這忙碌的時代裡,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管理工具,而是新的時間教養觀念。
    目標1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為了「更快」,現在是為了「更幸福」
        《親子天下》曾進行網路調查發現,父母親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包括:「趕快寫功課」、「趕快洗澡」、「趕快睡覺」……總之,就是「趕快!」然而,做好時間管理,不只是為了加快速度、提高效率,而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,實現人生的夢想。《最後的演講》一書作者蘭迪.鮑許(Randy Pausch)在他生前的一場演講中提到:「管理時間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,而是為了好的結果。」從德國時間管理大師羅塔爾.賽維特(Lothar  Seiwert),到美國成功學大師柯維(Stephen R. Covey)都指出,傳統的時間管理,追求速度、效率,卻往往讓人陷入與時間賽跑的惡性循環。過去的時間管理,教人運用各種管理工具,花十二小時的時間,做二十四小時的事,效率提高了,但人生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。在速度愈來愈快的時代,時間管理不再是與時間競賽,而是找到個人生命的平衡點。在健康的身體、成功的事業(學業)、愉悅的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上,取得最佳的平衡點。
    目標2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要完成「to do list」,現在是要實現「to be list
       要抒解時間不夠用的壓力,關鍵字,不是「更快」或更有「效率」,而是用「合適」的速度,做「重要」的事。目標不再只是把「to do list」(待做事項清單)完成,而是把「to be list」(自我實現清單)實踐。也因此,關於時間的教養,不是速度的練習,而是人生態度的建立。這種態度,來自於能夠發覺內心真正感覺重要的事情,並學習把時間、專注力投注在這些重要的事情上,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,這也就是成功學大師柯維所說的:「找到心中的羅盤。」

   目標3 過去教孩子管理時間的重點是「數字」,現在的重點是「自我」
          時間管理大師賽維特指出:「好的時間管理,其實就是自我管理。」自我管理的能力,需要配合孩子身心發展狀況、大腦發育成熟度,一步步累積,無法速成。父母需要有合理的期待與適度的放手,例如,不該強求學齡前的孩子,完全配合大人的行程,因為這段期間,他們的能力有其限制。也不需再為青春期的孩子事事提醒,因為他們需要開始鍛鍊自己規劃未來的能力。父母需要有合理的期待與適度的放手